自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以来,中国政府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深入参与国际合作,支持发起“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助力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绿色资金和智力支持。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要实现《巴黎协定》有关减排目标,全球范围内每年需要新增绿色投资数万亿美元,而单靠政府部门显然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功能,通过产品和体制创新,动员私人部门开展绿色投资,形成支持绿色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近年来,人民银行与相关部委认真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系统性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框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国内外共发行各类绿色债券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长178%。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和支持沿线国家实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可以为“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满足沿线国家的绿色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可以在我国发行绿色债券,直接为绿色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第三,中国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市场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
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推动绿色金融成为国际主流议题,提升 “一带一路”国家对绿色金融的理解和支持。
2016年,中国在担任G20主席国期间,首次将绿色金融列入了财金渠道议题,并发起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成为国际主流议题和全球共识。在中英两国的推动下,研究小组从环境风险分析、可持续资产证券化、绿色PE/VC等领域分别提出了多项发展绿色金融的倡议。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参与发起了“绿色金融合作网络”(NGFS),与其他央行和监管机构共同研究环境因素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分享发展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
目前越来越多的非G20发展中国家开始考虑发展绿色金融,并参与国际合作。蒙古、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多个沿线国家已经或开始制定本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截至2019年4月底,NGFS的成员数量已由最初的8家发展到了36家,其中包括泰国、马来西亚、摩洛哥等沿线国家的央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在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这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实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绿色化。
据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估计,从2016年到2040年,全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9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据世界银行计算,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0%,且一旦建成其年排放量将在未来数十年保持不变,具有明显的“碳锁定效应”。这将给“一带一路”国家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也要求相关机构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需要更多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积极开展绿色投资。
为推动相关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绿色投资,体现“一带一路”建设中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牵头多家机构,于2018年11月起草并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该原则从战略、运营和创新三个层面制定了七条原则性倡议,包括公司治理、战略制定、项目管理、对外沟通,以及绿色金融工具运用等,供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的全球金融机构和企业在自愿基础上采纳和实施。
自发布以来,绿色投资原则得到了全球金融业界的热烈响应。截至2019年4月25日,已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6家大型金融机构签署了该原则。绿色投资原则还将设立秘书处,开发具体的实施工具、手册和案例,提供绿色投资能力建设,并报告相关原则的实施和进展情况。
绿色“一带一路”未来可期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各国对于环境与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水平日益提高,投资者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日益改善,全球绿色投融资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逐步加大绿色发展的力度,“一带一路”绿色化未来可期。
一方面,许多国家已认识到绿色发展乃当务之急,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绿色金融合作网络”在4月16日发布的报告认为,气候变化通过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很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并号召全球央行、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行动起来,增强金融体系抵御环境和气候风险的能力,加快绿色发展。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认识到,实践绿色金融不但是社会责任,也是金融业自身的重大发展机遇和防范风险的内在要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平均违约率低于各项贷款平均违约率,更低于“棕色”贷款违约率。此外,近年来责任投资理念(ESG)在全球得到养老金、共同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在欧盟等发达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两位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机构投资者对于绿色资产的风险偏好,并将动员全球机构投资者在其持有的资产组合中更多配置绿色资产。考虑到“一带一路”建设将产生大量绿色资产,预计将有更多全球资金配置到相关绿色项目,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广泛的能力建设为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开展能力建设,其中不乏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绿色金融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平台。这有助于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推进当地绿色金融以较高起点快速发展,为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