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不但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沿线国家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已经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或发表了联合声明。2017年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位代表参会。2019年4月下旬,将在北京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因而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文明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2017年5月16日发布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也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17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因此,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领域之一。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将联合国家发改委举办“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分论坛。

\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研讨会暨新书发布座谈会”现场

为支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中国科学院于2018年初设立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科学研究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该专项的目标是,阐明“泛第三极”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评估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将围绕水、生态和人类活动,聚焦五大科学问题(即如何应对绿色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如何科学认识和防范环境灾害风险、如何调控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态与环境的协同演化、西风与季风作用如何影响环境和水资源变化),着力解决环境变化机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

最近,在数十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专项完成了《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中、英文版),于4月19日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当日,在商务印书馆举行了“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研讨会暨新书发布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国际区域联合会副主席陆大道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秘书长邓勇研究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李岩副总经理、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牵头起草人欧晓理司长、商务印书馆于殿利总经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于晓虹副会长、国家发改委国际交流中心刘建兴副主任,以及来自国家开发银行、商务部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中交集团、“一带一路”官网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

该研究成果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进展,简述了沿线地区概貌以及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必要性,并紧密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地阐述了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背景与特点。它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及空间格局、基础设施联通、经贸合作、灾害风险、贫困与可持续生计等方面,图文并茂地为读者勾勒出了沿线地区的总体特征、自然基础和发展态势,是认识沿线地区和探索其绿色发展途径的重要参考文献,力图为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提供科学基础。同时,该成果还研发了定量评估“一带一路”建设进展的“中科连通性指数”。

研究成果认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不仅仅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更是中国自身绿色发展理念的海外实践和主动作为,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选择。由于沿线地区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科学认识其差异巨大的地理格局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基础。水是沿线很多国家发展的制约因素,而自然灾害风险是很多地区重大建设项目不能回避的问题。沿线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长态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大。与此同时,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强,发展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正在形成比较清晰的劳动地域分工和紧密的贸易网络。因此,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生态文明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唯一选择。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The Belt and Road lnternational Think Tank) 由包括“一带一路”成员在内的各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官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家、社会名流和国内外媒体记者组成。

官方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