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就像海上的灯塔”
5年来,“一带一路”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
2010年7月,28岁的埃及小伙艾哈迈德·赛义德来到宁夏,并给自己取名“白鑫”。第二年,白鑫和朋友创立了一家名为智慧宫的公司,从事中阿文化、商贸等业务。可是,公司的运转并不好,有时连房租都交不起。
2013年,白鑫和朋友听到了一个消息,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就像海上的灯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白鑫用流利的汉语说出这样一个比喻。事实证明,白鑫的判断是正确的。一些出版企业开始主动找他合作。如今,他的公司从最初的3人增长到了100多人。
对白鑫而言,“一带一路”是商机,而对缅甸姑娘玛艾特而言,“一带一路”是改写命运的机遇。
2014年,玛艾特如愿考上了大光大学。可是,家里根本无力支付她的学费。就在玛艾特打算放弃学业的时候,在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在筹备“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减贫项目。2014年12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了针对缅甸的“胞波助学金项目”。玛艾特幸运地成为了被资助者。
“这在过去简直不可想象”
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很多国家民众的生活。
斯梅代雷沃钢铁公司是塞尔维亚唯一国有大型支柱性钢铁企业。斯特维奇·博扬是这家公司的高炉值班经理,有段时间,他感觉生活是灰色的,因为企业已连续多年亏损,随时可能破产。
就在他发愁时,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收购了斯梅代雷沃钢铁公司,并接纳了原有的5000多名员工。公司半年后就全面盈利,今年1月,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斯特维奇的生活也完全不一样了。如今,他开始计划家庭医疗和旅游了,“这在过去简直不可想象”。
跟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脚步,国家电投上海电力已经在马耳他投资4年。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当地居民电价下降了25%。印刷店老板安托尼·扎密特是电价下降的受益者。
安托尼向记者介绍说,“电费大概占印刷店总成本的5%。所以,电价下降25%对我们的影响非常直观。”
马耳他夏季很长,原来孩子们要开空调时,安托尼妻子都要抱怨几句,而现在家里用电压力小了很多。
中国企业的理念是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5年,也是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5年。
20多岁的阿尔及利亚人辛瑞,法语名是“Chinois”,意思是“中国人”。其实,名字是爷爷给他取的,辛瑞并不了解中国,直到他进入一家中国企业——中建装饰集团所属深圳海外装饰公司。在这里,他还认了一个“中国爸爸”。
辛瑞在工地上干活,跟库管大爷接触比较多。辛瑞觉得库管大爷很亲切,开始跟着他学习中文和材料知识。有一天,辛瑞跟库管大爷说,“我的名字就是‘中国人’,以后我可以叫您‘爸爸’吗?”库管大爷欣然答应了。
后来,辛瑞从小工成长为工长。他向记者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更多的中国人来到阿尔及利亚,我可以跟他们学习更多先进技术。”
艾维琳·娜姆索是喀麦隆一个部落王室的公主,毕业后,她进入当地一家石油公司工作。后来,这家公司被中国石化收购了,艾维琳选择了留下。“在中国石化7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中国企业的价值理念是共同发展。”艾维琳说。中国石化进入喀麦隆后,在当地援助、援建了20多所医院、学校、孤儿院,创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
责任编辑: 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