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海峡两岸记者特区行联合采访活动
7月30日一早,几辆驶向三亚凤凰机场的大巴分批开出。两岸记者特区行联合采访团的微信群热闹起来,感谢、惜别与祝福的话语不断刷屏。从深圳到海口、文昌、三亚,来自海峡两岸30家媒体的40名记者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触,结束了为期9天的特区之旅。
“两个特区所迸发出的创新活力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深圳华强北的创业孵化空间还是海南旅游景区的差异化发展,都体现了改革不断深化的成果。”台湾《旺报》副总编宋秉忠表示,此次采访将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改革开放成就和各项便利台胞措施,相信会有更多台湾青年到大陆发展。
40年巨变,改革开放成就耀眼
采访团团长、国台办新闻局局长马晓光介绍,今年是大陆改革开放40周年,设立特区是改革开放一项重大举措。本次采访行程涵盖了改革开放最早、发展成就亮眼的深圳特区和肩负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新使命的海南特区,可以衔接起改革开放的历程。
“大陆改革开放40年,许多重要的经验和成就,都能从深圳这座城市窥探到。”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李宗芳表示,到深圳后,触目所及皆是鳞次栉比的大楼,整个城市的现代气息和发展活力让人眼前一亮。
采访团里的台湾记者大都曾到过深圳,但真正深入观察和了解这座城市,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在深圳市博物馆,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杨钊看到深圳的微缩地图,想起了12年前第一次从香港来深圳。“当时一过关就觉得两边的差距还很明显,但这次我们还是从香港过关,过了皇岗口岸后感觉深圳和香港几乎没什么差别了。”杨钊说,深圳这几年变化很大,他多有耳闻,这次用心观察这座城市时,还是被它巨大的变化所震撼。
深圳的发展,让大家对大陆改革开放的成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深圳郊区的大亚湾核电站的发展,则是大陆改革开放鲜活的案例。
“在当时国家计委的投资项目表上,大亚湾核电站一栏的投资数额写的是‘零’。”中广核集团文化宣传中心主任黄晓飞向来访记者们介绍,40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引进两台法国核电设备时,大陆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而大亚湾核电站的总投资高达40亿美元。为解决最困扰的资金问题,大亚湾核电站采用了“借贷建设、售电还钱”的全新模式——向银行借贷进行建设,建成后将电卖给香港换取外汇。
从过去没资金没技术,到如今核电技术世界领先。大亚湾核电站的参观,让记者们领略到了改革者们的魄力和智慧。台湾中时电子报记者喻华德评论道:“大陆从引进法国技术、国产化至发展起完善的核能产业,成就和意义不言而喻。”
携手同行,两岸合作成果丰硕
1988年,国务院刚宣布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来自台湾的许清朝、吴锦琼夫妇便到海口来寻找发展机会,并在1992年创办了海口著名的商业街——海口泰龙城。“海口的变化太大了,刚来的时候这周边几乎什么都没有,现在这么繁华,当时谁能想到。”吴锦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能亲眼见证一座城市的蓬勃兴起,让她感到非常幸运。
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在接受联合采访团访问时介绍,海南办特区以来,海南的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30年前增长了21.8倍、226.8倍、256.5倍,而这其中两地经济合作特别是农业合作贡献很大。“琼台两地气候条件相似,农业合作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沈晓明接受联合采访时表示,他前一天专门去作了统计,30年来,海南共引进了80类、600多个台湾农业品种,台湾优良的瓜果品种约九成都可以在海南种植。
琼台农业合作,海南“莲雾大王”黄益丰是实实在在的贡献者和受益者。1999年,黄益丰从盛产莲雾的台湾屏东来到海南,带来台湾的莲雾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结合海南水土情况培育出了营养价值高、卖相更好的新型品种,黄益丰把它命名为“中国红”。
“2004年第一批莲雾下树后卖不出去,那时候吃过的人很少,我只好到处推销。”黄益丰说,后来大陆居民对莲雾的认识不断增加,特别是大陆电商业务蓬勃发展,他自己的莲雾已经供不应求,还带动了台湾莲雾的销售,他的业务也从单纯的莲雾种植扩展到莲雾采购和中转销售。
台湾中评社记者林谷隆在采访中发现,受益于大陆庞大的市场,黄益丰的莲雾价格波动很小,且收购价格比台湾更高。“最近高雄果菜市场的红莲雾收购价是每斤16元(新台币,下同),而这里的收购价格是每斤33至36元,相差一倍。”林谷隆表示,琼台农业合作的效应是双赢的,台商给海南带来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将台湾水果带进了大陆市场。
“随着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推进,两地农业合作一定会进一步深化提高。”沈晓明说,在海南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过程中,琼台经贸往来将从单一的农业领域拓展至多元产业;即使在农业方面,台商投资也从单纯的农作物种植,转向农产深加工、种苗培育、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他透露,最近3个月,来琼台商考察团络绎不绝,上半年在海南注册企业有16家,超过往年,相信下半年将迎来高峰。
两岸一家亲,台湾青年机遇多
作为较早落户海南的台湾商户,泰龙城如今也是海口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泰龙城董事长助理潘柏志介绍,目前商城里共有10余家台湾商铺和45位台湾商家,多数是台湾年轻人过来开设的餐饮店铺。
29岁的台湾青年黄介玄在泰龙城经营一家台湾风味的烧烤店。原本在新西兰学习西餐制作的他,毕业后在台湾开过日式料理店,但因“客人非常有限、成本开销大”难以为继。一年前,和家人来海口旅游,让他萌生了到海口创业的想法。黄介玄的店铺开张后,他一天的营业额最多时可到7000元人民币,收入是在台湾的5倍。
潘柏志表示,随着海南旅游业越来越兴旺,台湾青年在海南将有更大的发挥,向他们咨询创业的台青也越来越多。
看中大陆市场,有意从事餐饮创业的还有在深圳实习的高雄科技大学企研所研二学生吴妮蓁。目前在深圳赛格众创空间实习了半个月的她表示,这里众多的新鲜事物带给了她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大陆市场大、发展机会多,我们所一半的同学暑期都到大陆来实习了。”吴妮蓁说。
赛格众创空间位于深圳赛格数码广场大楼,只有3层楼的空间却容纳了4个台湾创业团队、50名台湾创业青年。与吴妮蓁在同一办公平台的李复荣3年前就从台湾到深圳创业,公司成立半年后,他的“小绿草自拍机器人”项目估值已经过亿。“深圳的创业氛围非常好、起始成本低,最重要的是产业配套齐全。”李复荣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几乎不用出大楼就能买到大部分电子零配件,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使他们的成果能很快投产。
在深圳龙岗全球鹰无人机飞行基地采访时,无人机创业者余景兵顶着烈日指挥科目演练、不知疲倦地讲解了近两个小时,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深圳何以能成为科创热土,大家从余景兵身上找到了答案。“其实像这样有激情的创业者,30多年前的台湾也有很多。”宋秉忠叹道,他希望台湾青年不仅能利用好深圳优良的条件,也能汲取大陆创业者们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冯学知
(责编:杜燕飞、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