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效果图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2017年,俄罗斯莫斯科市建筑行业质量最高奖——2017年度莫斯科市优质工程奖第一名,颁给了中国企业中国建筑旗下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一局”)承建的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
这样的荣誉在央企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正变得平常。
国务院国资委的数据显示,三年多来,共有47家中央企业参与、参股或者投资“一带一路”建设,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到2020年,境外营业额将占到中国央企总体营业额的20%以上。
另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央企在境外实现营业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利润总额、资产利润率、利润率反而呈下降趋势,个中原因较为复杂,但与央企在境外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处于弱势地位不无关系,如何解决这一困境也成为央企在践行“一带一路”下一阶段的目标。
央企为中国代言
2016年,莫斯科遭遇了125年来最冷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6度。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根据合同,中建一局承建的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保证向业主承诺9天一层的建设速度几乎变得不可能。
同时,中建一局还面临因为技术标准不一样,项目还面临着诸多工程建设难题。
在这样的困境下,中建一局创新多项工艺,比如用苫布、保温被搭建暖棚,用暖风机为暖棚加热,解决了钢筋绑扎后的积雪清理难题,为混凝土养护提供了适宜的温度,避免了混凝土浇筑产生裂缝,保证了浇筑质量。通过搭设暖棚等冬施措施,中国建筑的建设团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6.5天至7天一层的工作进度,比当时承诺给业主的9天一层提前了2天。按照俄罗斯的施工进度,像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这样的办公楼一层至少需要20天,这一速度震惊了俄方,也震惊了当地的建筑企业,中国建筑在俄罗斯创造了“中国速度”。
也是凭借这样的工匠精神,2017年8月,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在200多家欧洲建筑企业的1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莫斯科市建筑行业质量最高奖,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荣获该奖项。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修复前(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在莫斯科,同一时期获奖的,还有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是中国在海外唯一的一个关于中共党史的常设展览馆,由中国建筑负责履约,中建一局具体实施。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建筑面积1741.2平方米,修复工作主要包括对结构进行加固、室内和室外墙面的粉刷、加盖屋顶、室内精装修、安装机电等。
这样的工程,在俄罗斯至少要2到3年或更长的时间,而合同规定的工期只有1年,还包括不适合施工的5个月寒冬,算下来只有6个多月。
中建一局同样创新了修复工艺,最终,中建一局只用293天就完成了全部修复任务,于2016年6月20日——比计划提前10天竣工。在2016年度莫斯科古建修复比赛中,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项目荣获了最佳施工组织奖和最佳项目奖,这是中国具体实施的项目第一次荣获俄罗斯古建修复领域奖项。2017年,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项目还获得了“文化遗产修复及现代化使用”特别大奖。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修复后(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面临的挑战
随着央企不断走出去,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之国内相关产能高度过剩,中国企业将目光移到了海外市场。
在2017年5月8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透露,三年多以来,中国共有47家央企参与、参股、投资或与外企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这些项目为央企“走出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至此,央企“一带一路”投资建设路线图已浮出水面,其中,基建、能源、电信和园区建设等都是重点投资领域。会议指出,目前央企境外单位总计9112个,分布在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在“十三五”规划中,“一带一路”将成为重点建设对象。
据《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状况报告2012年-2014年》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央企业境外实现营业总收入4.6万亿元,这一数据正稳步增长中。
央企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化经营方式发生积极转变,但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仍面临很多问题,不仅包括共性问题,还包括不同领域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和挑战。
上述问题导致一个很明显现象是,央企的利润率正逐步下降。上述报告称,2011年-2014年,受全球经济环境、行业周期性波动因素影响,央企利润总额连续4年下降,2014年实现利润总额1228.7亿元,同比下降8.1%。此前2012年和2013年,央企境外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6%和1.6%。
2010-2014年,央企海外资产利润率和营业收入利润率持续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从2011年开始,央企的资产利润率和利润率连续三年缓慢下降,从2011年的4.9%下降到2014的2.5%,利润率从2011年的3.4%下降到2014年的2.7%。
究其原因,中国建筑俄罗斯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文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建筑所处的基建行业来说,首先是因为企业的竞争加剧,央企不仅要与当地企业竞争,还有来自国内企业的相互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竞标价已经被压得很低;其次是央企管理成本低的优势正在慢慢丧失,这种管理成本最大体现在人力资源上,现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消失;最后来讲,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让项目承压,“比如我们在莫斯科做的项目,有段时间卢布大幅贬值,这对于我们项目最后的结算会吃很大的亏。”
中交集团乌克兰南方港疏浚项目正在现场作业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郑学选在一次论坛中也提到了尤其基建企业现在面临的挑战,其表示,最大挑战是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交和经贸关系摩擦增多。郑学选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积极财政政策使美国进入温和通胀,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弱于预期,均给中国企业的中国出口和对外投资,尤其是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带来直接、间接压力。
“此外,随着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布局与受益,一些发达国家也通过政策、贷款的手段,鼓励本国企业加入相关区域、领域竞争之中。部分市场的新趋势也在削弱中国企业的优势,如建筑市场,商业模式加速向投融资参与和PPP模式转变,投资主体加速向以私人为主转变,包括FEPC在内的‘双优’项目及建设模式急剧减少,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被严重削弱。这对中国企业融入当地带来了新的变数。”郑学选说。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谋变也成为央企这两年重要工作。
在此次央企“一带一路”的采访中,来自中国建筑和中国交建的前线项目经理都提到了改变这一现状的思路,就是从“工”到“商”的转变,这里的“工”是指传统的工程承包,而商是指投资运营商。
新思路
出现这一思路的根源还是在于央企集团层面的思考,尤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加之多年的走出去经验的积累,央企从集团层面对全球布局开始进行优化和调整。
以中国建筑为例,提出了向“海外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价值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目标迈进的总体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建筑通过“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这条主线来显示。
扩规模,就是要不断扩大海外市场的经营规模,提升国际化指数,增强国际竞争力;调结构,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国建筑全产业链的优势,从建房向建城转变,从房建为大向基础设施业务转变,从承包商向投资运营商转变,实现价值链向高端延伸;转方式,就是要转换思维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提高国际化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中建一局现在对项目选择已经不会像过去那么粗放,我们更希望发挥我们的优势,从过去单纯的工程承包或分包转向投资运营,参与方式也会更多元化,像EPC(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模式)、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T(“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F+EPC(融资+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等,我们接下来在俄罗斯很多项目都会采用这样的模式。”陈文峰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投资运营商也并不是央企走出去的最后终点,“分包商到总承包商、海外投资运营、再到境外并购,最终走上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国内一位央企负责人对此表示。
陈文峰对此认为,央企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市场后,项目要求规范和准入门槛较高,本地化经营就成为开拓市场最为重要的方式。
而中国交建对此是深有体会,2017年10月26日,中国交建公司旗下中交国际在多伦多正式签署了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Aecon Group Inc.100%股权购买协议,收购对价为14.5亿加元(折合人民币约75.09亿元)。
中国交建方面认为,本次收购将为公司全面进入北美市场赢得实质性突破,获得北美业务立足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交建在发达国家的布局。
央企对全球布局和调整是经过多年走出去经验的思考,尽管这一过程中可能还会碰到很多新的课题,比如央企投融资能力不足、配套服务短板等问题,但央企已经在这轮国际化的转型升级中拿出一套应对新变化的新思路。
(原标题:建筑央企参建一带一路新思路:从单纯工程承包转向投资运营)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戴高城